心梗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,由其引发的猝死更是危险至极。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猝死,你该怎么办?第一时间的救治又能给患者带来怎样的获益?
1.哪些人容易得心梗呢?
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是由单个因素所引起,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一类慢性病。我们把这些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称为“冠心病危险因素”。
传统上来讲,冠心病有九大危险因素,包括通过干预措施可改变的危险因素,如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、超重或肥胖、不良生活方式,以及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,如年龄、性别、以及遗传。作为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,上述“冠心病危险因素”亦即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,因此,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,并且,危险因素种类越多,单个危险因素偏离正常范围越严重,心梗的发病风险就越高。
2.一旦怀疑自己发生心梗,该怎么做呢?
2014年11月20日,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起将“心梗救治日”定在11月20日。1120寓意有两个: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立即拨打120;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,如能在120分钟开通梗死血管,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,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。
当然,在临床中,我们希望开通梗死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,如果能在60分钟内开通是比较理想的。
如果怀疑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了心肌梗死,请记住下面的三个原则:
(1)呼救:拨打120、告知亲友,如果家中没人,需要打开房门方便救援人员进出。
(2)休息:就地平躺或找到合适的卧姿休息,此时应缓慢深呼吸,减少活动,尽量降低耗氧量,千万不要尝试各种不靠谱的自救方法。
(3)慎用药物:部分心肌梗死会出现低血压,此时再服用硝酸甘油会加重病情;在病情未确诊为心梗时服用阿司匹林,也会为后续疾病治疗带来困难,因此这两种药物的服用需慎重。
2.除了拨打急救电话,身边人还能做什么?
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心梗,除了立即拨打120外,应立即让病人就地坐下或躺下,切忌随意搬动。不要盲目给患者服用药物,如有条件最好给患者测血压,血压过高或过低服药均有风险,明确血压不低时才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,如果没有条件测压,则患者出现头晕、大汗时,不可盲目服用。也可以通过“号脉”来简单判断患者的血压是否正常,如果脉搏微弱,那么患者的血压可能偏低,此时不宜服用硝酸甘油。
急性心梗病情非常凶险,随时有猝死的可能。如患者发生昏迷、意识丧失,我们应该迅速判断有无呼吸心跳,如心跳呼吸骤停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同时确认周围有无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,必要时按说明书使用。
作为专业医生,可以随身携带一个抢救药盒,万一身边人有突发情况,里面的抢救药物可以随时给患者服用。我们也呼吁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接受心肺复苏培训,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。
3.“猝死”为何变得越来越频发?
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人们的饮食习惯、精神压力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过度劳累、熬夜、加班、失眠、心理压力过大、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让猝死变得频发。为最大程度降低猝死的风险,我们应做到:
(1)规律饮食、不过饱、多吃蔬菜水果,远离高油脂、高能量、低营养的食物。
(2)避免剧烈运动,运动前做好热身,最好进行快走、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,若运动中出现胸闷、气短等不适,应立即坐下休息。
(3)保持平和的心态,情绪稳定乐观,不要过喜过悲。
(4)避免压力过大,及时休息,劳逸结合,避免连续熬夜加班,学会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。
4.猝死发生前有没有“预警”信号?
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%是心源性的,比如急性心肌梗死。50%多的患者在猝死前的几天至几个月可以出现胸闷、气短、乏力、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。患者的主诉甚至可能和心脏不相关。在猝死前的1小时左右,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胸痛、急性呼吸困难、突发心悸或晕厥等。
患者应重视这些猝死的预警信号,一旦出现这些预警症状,应及时就诊,从而尽可能降低猝死发生风险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前期症状便突然发生猝死。
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