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喇叭
大喇叭,现在很少能见到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,经常能看到电线杆上绑个大喇叭,房顶上安个大喇叭。大喇叭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工具,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、工厂,处处可听到大喇叭广播的声音。
走进农村,经常听到大喇叭里广播“社员同志们注意了,社员同志们注意了啊……”再或者是“×××,听到广播来大队一趟……”
在城市里,每天早上6点大喇叭里会准时播放歌曲《东方红》,之后是新闻。
在企业里,每天早中晚班前班后,都能听见大喇叭里广播本单位新闻、重要工作、好人好事等。每个单位都有广播站,广播站有专门的广播员。当时到哪个单位能常听到广播,就说明这个单位红红火火。
在家里,也有安喇叭的。那是一种木匣子里装个喇叭,挂在墙上,引出一根拉线,和过去电灯开关拉线一样,拉一下开,再拉一下关。
我小时候还自制过小喇叭。在铁钉子上缠上漆包线,两端挡上硬纸板,安上吸铁石,装入木盒子里,与屋外的广播线接通。于是每早6点,我在家里也能听到《东方红》。
后来收音机成了家中少有的电器,不少人家都有一台,能听到除大喇叭以外的新闻、歌曲、相声等,还能收到各级广播电台的播出。记得每年新年的时候,我家都要坐在一起收听《人民日报》的元旦社论,很有仪式感,很庄重。
再后来,半导体进入家庭,安上电池可以拿到室外收听。特别是当时每天中午吃饭时播放的评书联播《杨门女将》《岳飞传》《水浒传》等,红极一时。而许多人家也就是这个时候买的半导体。
电视机
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,电视机逐步进入家庭。
最初,邻居家买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,在房顶上竖一根长杆,顶端做成“T”字形,是接收电视信号的天线,做好后要经常转动,以调整方向,使电视信号达到最好的效果。为了能看上人家的电视,我还主动上到房顶帮忙。而且要和邻居的孩子,也就是我的同学搞好关系。
那时谁家有电视机,邻居们都去看,每晚十来点钟才离开,主家也才能休息。
电视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婚必备的电器。人们下班回家的时间就是看电视,基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,所以当时没有电视机可不行。
几年后,买电视机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,12英寸的比较普遍。记得1980年前后,矿上回来一部分电视机卖给职工,每台好像二三百元,如果有人想买的话,每月可以从工资中扣除一些钱,一年分期扣完费用。
后来有了彩色电视机,再后来屏幕逐步由小到大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电视机由显像管发展到液晶,收看也由屋顶天线到闭路,再到网络。电视的清晰度也越来越高,频道由几个变成了几百个,可以24小时全天候播放节目,内容也十分丰富。
电视的发展,使得大喇叭、收音机、半导体在人们生活中逐渐退出。
手 机
手机,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听说并见到的。当时的大哥大,一万多一部,通话1分钟需要6毛钱。那时很少有人家能买得起、用得起。
谁手里拿个大哥大,绝对是人群中的焦点。有的人专门在马路上打电话,一手拿大哥大,一手插在裤口袋里,把头歪向打电话的一边,十分引人注目。
很快随着科技的发展,拥有手机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,不少人还配备了BB机。BB机也叫传呼机,别在腰带上,“滴滴滴”一响,看屏幕就知道谁在联系,赶紧回电话。当时,腰带上别着手机、BB机、钥匙,成为时尚。
手机发展之迅速,是人们始料未及的。现在没有手机,出门都十分不方便。回家不看电视了,一人拿个手机玩。出门不带钱了,付款扫码。想查什么,百度一下;想去哪里,导航一下;想找谁去,发个位置。单位开会用手机,安排工作用手机,阅读文件用手机,传输资料用手机。家庭买水、电,缴煤气费都用手机。预定机票、车票、酒店,用手机。网上购物、叫外卖、坐公交用手机。拍照、摄像、聊天、视频……纵使你在天南海北,手机马上可以让你们看到彼此。
时代在发展,时代变化真快!